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孙强到昆明动物所交流

昆明动物研究所 2019-06-27

  6月26日下午,应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灵长类设施)和Zoological Research编辑部的邀请,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孙强到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开展学术交流,并作了题为“非人灵长类模式动物构建”的学术报告,报告由昆明动物所研究员郑萍主持。

  会上,孙强首先介绍了非人灵长动物模型构建的意义、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构建非人灵长类的几种方法及优缺点,并重点介绍了他及其团队成功获得克隆猴的工作,以及利用克隆猴技术构建的几个疾病动物模型。孙强还和大家分享了他的科研工作经历,以及在科研工作中的感悟,实验中的失败与艰辛。另外,还详细介绍了他们在苏州的灵长类工作基地开展的工作,和大家分享了猴实验方面的很多经验。报告结束后,孙强与参会人员进行热烈的互动交流。

  孙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组部“万人计划” 入选者,荣获2018年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现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主任。一直致力于实验动物管理和模式动物构建及相关技术的研发工作。2005年博士毕业后作为973项目子课题“猴生殖生理和转基因猴构建研究”负责人,开始从事非人灵长类研究工作,并于2007年获得中国首批“试管食蟹猴”(PNAS 2008)。2009年入职神经所负责筹建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经过几年建设和发展先后建立了基于慢病毒转染的转基因猴构建技术,并获得了具有人自闭症表型的转基因猴(Nature 2016);建立食蟹猴精巢异种移植技术,将食蟹猴的性成熟时间缩短了一半(Cell Research 2016);建立并优化了基于CRISPR/Cas9 系统的大小鼠和食蟹猴基因编辑技术,并得到了基因敲出和敲入动物(Cell Research 2017&2018;Nature Communication 2018);为解决现有非人灵长类模式动物构建所面临的嵌合、脱靶、复杂遗传操作困难、遗传背景不均一和传代时间长等缺陷,带领团队经过5年的攻关,在国际上首次建立非人灵长类体细胞克隆技术(Cell 2018)。并进一步利用该技术成功构建世界上首批节律紊乱 BMAL1 基因敲除克隆猴 (NatlSci Rev,2019)。

  

  

  孙强为师生们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