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短蕊大青迁地种群在版纳植物园首现开花结实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园林园艺中心 2025-10-11

近期,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 “版纳植物园”)针对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短蕊大青(Clerodendrum brachystemon)开展的迁地保护工作迎来关键突破——该物种迁地种群首次开花并成功结实,标志着其迁地保育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左:短蕊大青花序;右:短蕊大青结实

短蕊大青历史上曾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及西藏墨脱等地区,天然生长环境为海拔 760–1400 米的山谷疏林湿润地带。但近年实地调查数据显示,该物种野外种群已大幅萎缩:目前仅在云南西双版纳、普洱两地留存四个分布点,且栖息地与咖啡、茶叶等经济作物种植区高度重叠,栖息地破碎化加剧,其野外种群数量持续稀少,生存面临严重威胁,被认定为濒危物种。短蕊大青于 2023 年 12 月正式列入《云南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获得更严格的保护政策支持。

在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专项项目的资助下,版纳植物园科研团队系统启动了短蕊大青的迁地保护工作:全面收集源自普洱、西双版纳两大分布区的地理种源,确保遗传多样性覆盖;通过科学人工繁育技术培育出健康幼苗,并将幼苗定点定植于园内 “极小种群专类园”;同时将苗木赠送多家保护单位,联合开展共同保护,构建了标准化迁地保育种群。

定植于园内的短蕊大青迁地保育种群

目前,人工繁育的短蕊大青苗木整体生长态势稳定良好,其中部分成年个体已顺利完成开花、授粉及结实的完整生命周期过程。该工作体现了迁地保护在濒危植物种群恢复中的核心价值 —— 为野外种群受威胁的物种提供 “备份种群” 与生存保障,同时为后续开展物种生物学研究、野外回归实验奠定基础,对推进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作者:何朝娟  施济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