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姜——红豆蔻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园林园艺中心 2025-10-25

红豆蔻(Alpinia galanga),姜科多年生草本,高约两米左右,身姿挺拔。叶片长圆形,形似小芭蕉叶。夏季5至8月开花,花序顶生,花朵密集呈圆锥状,绿白色的小花清新淡雅。成熟果实深红色,长圆形,中间稍缢缩,小葫芦状,形如古人衣服上的布纽扣。红豆蔻傣名叫“贺嘎撇”,指此植物(贺嘎)的根具有辛辣味(撇)。在西双版纳,爱伲族、傣族的房前屋后常会种植几棵红豆蔻,一来可美化庭园,二来以备做菜时需要。

红豆蔻名曰“豆蔻”,并非是姜科豆蔻属(Amomum Roxb.),而是山姜属中的一员。它广泛分布于热带亚洲地区,我国广东、广西、云南、台湾等省均有野生。红豆蔻根茎味道辛辣芳香,有去腥增香的作用。我国南方,尤其是潮汕和台湾等地对其情有独钟,腌鱼、卤鸭、卤鹅时不可或缺,因此红豆蔻又称为南姜。一碗潮汕地区的传统美食—牛杂粿条,不加南姜末就不正宗;南姜也是东南亚料理的灵魂调料之一,泰国特色美食冬阴功汤,其主要调味料除了香茅草、柠檬叶、罗勒等,南姜必不可少。

我们一日三餐吃得最多的姜科植物是姜属的姜(Zingiber officinale)。说起“南姜”,不要说北方人,即便是很多南方人也不认得。虽然不为人广知,但我们的日常生活却少不了它。南姜粉为“五香粉”原料之一;南姜又名芦苇姜,根茎所含芦苇姜素是清凉油、万金油的主要原料之一。南姜果实供药用,称红豆蔻,根茎亦供药用,称大高良姜,均有散寒、暖胃、消食等作用。

第一次见到南姜根,是去勐仑一个爱伲族寨子做客。当天餐桌上的包烧鱼,很是好吃,当中有一种我不太熟悉的辛香味道。跟主人一打听,说是放了野姜。野姜是哪种姜呢?在我打听下,好客的主人从厨房端出一小盆比姜块肥大一些的根茎,并指给我看,说就是庭园一角栽植的一丛植物。仔细上前辨认,枝头还残存一些小葫芦状的果实,这不就是我早就认识的红豆蔻嘛!没认出它的根,我对它的认识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临别时,主人送了我一小包已经舂好的南姜根。放冰箱保鲜,可以存放很久。蒸鱼或炖牛肉时撒入一些,去腥效果显著,初尝辛辣,回味绵长,终于有一些理解潮汕人为何如此钟爱南姜了。

左:红豆蔻的果实 右:红豆蔻的根茎

南姜的嫩苗剥去暗绿色的外皮(叶鞘),就露出粉红的嫩茎。南姜嫩茎在版纳的菜市场偶见售卖。但到了滇东南红河一带,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去年四月份到红河出差,我很是惊讶于当地人对南姜的喜爱。红河人好其辛辣,直接称之为辣姜杆。一大早,就可看到,摩托车载着一捆捆南姜苗赶往市场。菜市场的很多摊位上,摊主在忙碌的给南姜苗剥皮。一扎一扎粉红漂亮的南姜嫩茎整齐堆放着,给清晨的菜市场增添了一抹亮丽的颜色。

市场售卖的南姜杆和南姜花

此时,餐馆里也少不了这道应季的野菜。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把嫩茎切得细细的,与腊肉、鲜肉末或是鸡蛋同炒。肉香、蛋香夹杂着南姜的辛香,很是下饭。除了嫩茎,其鲜花入馔也是不可错过的一道美味。将一朵朵小花摘下,或炒肉,或煎蛋,或是将整个嫩花序舂细拌作料生食,味道辛辣芳香,吃过不忘。

用南姜做的美食

五月,几场雨水过后,南姜花应季而开。临沧一带的菜摊上,一把把含苞待放的南姜花渐渐多了起来,吃南姜花的季节又到了。

作者:闫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