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田螺科1新属及灭绝物种的再发现

昆明动物研究所 东南亚野生动物多样性 2025-11-03

田螺科是具有接近全球性分布的常见大型淡水螺类,起源于中侏罗纪,在世界各地都存在着丰富的化石记录,而中国的华南和西南地区及东南亚的中南半岛是田螺科现生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之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东南亚野生动物多样性课题近日在广西桂林再次发现了田螺科物种——李四光田螺的现生种群,该种于近百年前基于第四纪化石记录描述,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均证实该种应当并入一新属娅田螺,即李四光娅田螺Yawangia leei gen. et comb. nov。同时,课题组整合了近年在中国华南、西南以及缅甸、老挝采集的田螺科标本和分子数据,构建了田螺科目前在属级最完整的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和核基因的分子系统树,并进行了分子钟分析,探讨了田螺科下部分属的演化历史。

李四光娅田螺之前仅以化石形态被发现于桂林城区的洞穴第四纪沉积中,近百年来一直被认为是灭绝物种,且无任何原始描述之外的报道。课题组在离桂林城区不远的一条河流中重新发现了该物种的一个极小现生种群,其贝壳形态与李四光娅田螺化石的模式标本完全一致,并包括了其模式产地洞穴中所有变化型。基于线粒体基因COI和核基因H3、28S的分子系统树显示所有变化型均为李四光娅田螺。分子系统发育树和形态解剖学特征均支持新属娅田螺的有效性,其姐妹群为云南高原湖泊中特有的理田螺属Dalipaludina

李四光娅田螺的现生个体贝壳(A—O)以及发现于第四纪沉积层的贝壳模式标本(P—T

此外,本研究对田螺科下众多物种进行了线粒体基因组测序,所有14种都是首次进行测序。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和两个核基因,该研究构建了包含了田螺科16属25种的时间校正的分子系统树。分子系统树研究显示滇中地区特有的玺螺蛳属(Tchangmargarya)是东亚-远东区系田螺的基部类群,而缅甸掸邦特有的泰田螺属(Taia)则是南亚-东南亚区系田螺的基部类群。娅田螺属和理田螺属在中新世早期的约2200万年前分化,此时云南高原部分已经抬升到了和现代相当的海拔高度,两个属的分化应当是由于地理隔离引起并由于对于不同生境的适应(高海拔湖泊/低海拔河流)而加速形成。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和核基因分子标记的最大可信进化分枝树,显示了新属娅田螺属和其姐妹群、云南高原特有的理田螺属的分化时间。

该研究成果以“Time-calibrated phylogeny of River Snails (Gastropoda: Viviparidae) reveals a new viviparid genus with a “Lazarus species””发表于国际一流动物学期刊Zoologica Scripta。昆明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乐嘉为第一作者,陈小勇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云南省科技厅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专项(No. 202203AP140007)和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资助项目(No. Y4ZK111B01)的支持。

作者:张乐嘉  陈小勇  宋欣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