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江干热河谷生态站开展文山兜兰野外回归工作
文山兜兰(Paphiopedilum wenshanense Z. J. Liu & J. Y. Zhang)兰科,兜兰属(Paphiopedilum)地生或半附生植物植物,生长于河谷浓密半阴的灌木和稀疏乔灌石灰岩林木下。玉溪境内主要分布在新平县、元江县、峨山县、华宁县。由于文山兜兰分布地域狭窄,自然种群稀少,繁衍困难,目前野外植株处于极度濒危状态,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濒危(EN)、《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2011—2015年)》中的120个极小种群物种之一、《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2021版)》物种。为此,文山兜兰的保护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保护这一珍稀濒危物种,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元江干热河谷生态站联合云南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申请了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极小种群保护项目《云南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3年中央财政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资金项目——极小种群物种保护与回归项目》。在该项目的支持下,工作人员多次在元江开展文山兜兰的野外调查工作,初步摸清了文山兜兰在元江的分布状况。在野外调查过程中,工作人员办理采集证后采集了文山兜兰的种子和少量植株样本,联合兰科研究团队实施文山兜兰种子萌发和组织培养实验,并通过工作人员的精心养护,获取大量的文山兜兰幼苗,为后续的野外回归工作奠定苗木基础。
文山兜兰野外调查与繁育过程
8月5日至6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元江干热河谷生态站联合云南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来到元江县,开展文山兜兰野外回归工作,本次共回归1000株文山兜兰幼苗。工作人员根据文山兜兰的生长特性,通过人工栽种的方式把幼苗定植于原生境地的林下石灰岩周围,后续将定期监测幼苗的生长情况及其成活率等指标,用于判断回归成效。
文山兜兰野外回归过程
通过本次文山兜兰野外调查、人工繁育和原生境回归等工作的开展,不仅获得了比较成熟的文山兜兰人工繁育技术体系,掌握了文山兜兰就地保护与野外回归的关键技术与方法,同时也推动建立了文山兜兰保护小区的保护模式。本次项目的实施,增加了原生境地文山兜兰的个体数量,扩大了其种群分布范围,为文山兜兰的生态保护和长期监测创造有了利条件。
文山兜兰野外回归合影
作者:温韩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