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江干热河谷回归希陶木1200株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元江干热河谷生态站 2025-08-15

2025年8月13日至8月14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元江干热河谷生态站(以下简称“元江生态站”)联合云南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以下简称“保护区管护局”)在其保护区内回归希陶木1200株。

2014年,科研人员在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开展植物区系调查时发现了一个大戟科(Euphorbiaceae)植物新种,为纪念蔡希陶教授,铭记他为版纳植物园的创建和热带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所作的贡献,科学家们把它命名为“希陶木”(Tsaiodendron dioicumY. H. Tan,Z. Zhou & B. J. Gu),属名为“希陶木属”(Tsaiodendron)。希陶木是一种雌雄异株的落叶小灌木,通常高0.5-1.5米,其原生生境为元江干热河谷海拔300-800米的林下或悬崖边上。由于分布地域狭窄且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2021年被列入《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2021)》(征求意见稿)中。

为了保护这一珍稀濒危物种,元江生态站联合保护区管护局申请了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极小种群保护项目《云南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3年中央财政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资金项目——希陶木与云南火焰兰原生境回归项目》。在该项目的支持下,工作人员初步摸清了希陶木在元江流域的分布位置与种群数量,并成功试验出了希陶木的快速繁育方法,截至目前已培育希陶木幼苗3000余株。

希陶木培育过程

8月13日至8月14日,元江生态站和保护区管护局工作人员10余人,在保护区内开展为期两天的希陶木野外回归活动。由于希陶木本身具有很强的抗旱能力,项目选取了保护区边缘两处生境破碎的地方作为回归地。希望通过本次项目的实施,增加希陶木在元江干热河谷的种群数量,同时也能修复保护区边缘这些生境破碎的区域,为干热河谷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新思路。

希陶木野外回归

合影

作者:陈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