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灵长类设施)举办2025年第七期用户学术交流会
8月26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下简称“灵长类设施”)召开2025年第七期(分子影像专题)用户学术交流会。会议由昆明动物所张登峰研究员主持,特邀了华东理工大学郭志前研究员作题为“近红外荧光染料及生物应用”的主题报告。
郭志前介绍了染料及中间体专业近二十年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进一步详细讲解如何基于喹啉腈等染料母体进行理性分子设计,开发出发光效率高、稳定性强的新型荧光探针,以及这些探针在手术指引和病灶诊断方面的应用。在神经领域,郭志前研究员开发的一体化Aβ探针”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这一探针可实现了活体大脑中淀粉样斑块的近红外荧光(NIRF)、磁共振(MRI)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时空分辨动态成像,为阿尔茨海默症(AD)的病理机制解析和精准诊疗提供时空分辨检测新工具。
郭志前还实地考察了灵长类设施的技术支撑平台与实验动物饲养区,与设施相关系统和平台科学家展开了项目合作的深入讨论,提出期待依托设施平台深化在探针开发和评估,在大动物模型中应用等领域的合作。
会议现场
作者:张莹